□本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陳文經文/圖
  核心提示:晉江東石鎮,是
  全國最大的傘具出口集散地,是聞名全國的中國傘都。然而,後金融危機時代以來,面臨嚴峻的外貿形勢,東石傘業遭遇巨大的衝擊與挑戰。面對困境,眾多東石傘企如何應對?如何扭轉頹勢,順利踏上轉型之道?連日來,本報記者深入東石鎮一探究竟。
  逼上轉型
  走進晉江東石鎮鎮區,撲面而來的,是各類的傘業廣告。琳琅滿目、各色各樣的廣告牌,讓身處其中的你眼花繚亂。
  東石鎮是中國傘都,這裡,有著數百家傘企,產品以出口為主,出口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,產量占全球四分之一,毫不誇張地說,國際經濟與金融的風吹草動,傳導到這裡,也許都能形成某種“蝴蝶效應”。
  走進當地龍頭企業鴻盛雨具公司的生產車間,忙碌的工人、緊張的氣氛、繁忙的生產線,讓人對眼下的經濟變得樂觀起來。
  來到鴻盛公司董事長王清鴻的辦公室,談及眼下的企業景況,心情不錯的王清鴻跟記者娓娓道來。
  在王清鴻看來,2008年的那場國際金融危機,幾乎是整個東石傘業發展的分水嶺——在這之前,東石傘具有80%是為外商貼牌,而在這之後,全鎮全行業貼牌比重逐年下降,目前已經不足50%。儘管已過去4年,但王清鴻依然對那時的慘狀不能忘懷。2009年上半年,由於國際市場需求驟然下降,鴻盛產品庫存額超過500萬美元,是東石全鎮庫存最多的企業。
  2010年,全球經濟反彈回暖,來自各國的傘業訂單又迅速飛向東石。僅僅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,王清鴻就將庫存全部清理完畢。
  王清鴻認為,2009年的大量庫存,主要是長期以來為外商貼牌的發展模式造成的,“必須嘗試改變,否則一旦國際需求下滑,我們又將面臨高庫存的老問題。這種過分依賴外商貼牌訂單的模式,難以為繼,必須尋求發展模式的突破”。2010年底,庫存問題解決之後,王清鴻開始思考企業下一步發展之路。
  記者隨後走訪了佳樂美、梅花傘等當地多家龍頭企業發現,2009年以來,這些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傘企,多數都面臨與鴻盛公司同樣的遭遇。
  在佳樂美公司,董事長蕭清江告訴記者,長期以來,佳樂美公司的產品主要出口俄羅斯和美國。2009年,由於外商資金鏈斷裂,佳樂美公司30個貨櫃滯留俄羅斯,經銷商取貨後又無法兌現貨款,造成了上百萬美元的損失。這件事,讓他十分震驚。
  東石傘業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東石傘業發展了近30年,一直以貼牌為主,對終端渠道的佈局與開拓缺乏經驗,已經形成了對國際採購商的固定路徑依賴,一時改變確實非常難。但是,儘管如此,還是必須突圍轉型。不轉型,只能被動“挨打”。
  轉型之路
  事實上,在2010年消化完庫存後,一批東石傘企開始探索轉型之路。而如何轉型?不少企業開始將目光瞄向自主品牌輸出的發展新模式上。
  在反思原來的盈利模式後,王清鴻很快認識到,要想徹底讓企業擺脫被動局面,必須做自己的品牌與渠道。從2010年年底開始,鴻盛公司開始有意識地減少國外客商的一些低利潤的貼牌訂單。與此同時,公司開始在海外市場力推“雨中鳥”這一自主品牌。
  創牌與渠道布設,前期投入必不可少。從2011年開始,鴻盛公司每年投入上百萬美元,在巴西、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布設銷售網點與辦事處,開始銷售自主品牌產品“雨中鳥”傘具。
  不只是鴻盛,在2010年前後,佳樂美、集成等20多家傘業龍頭企業,開始了大規模的自主品牌輸出之路。
  在佳樂美公司生產車間,記者看到,與一般貼牌生產的傘具不同,這些傘具的傘骨比較粗壯,厚度幾乎超出出口傘具傘骨的一倍多。
  蕭清江告訴記者,過去,國外貼牌商指定牌子生產,且經常壓價,多數都是中低端產品。產品要有利潤,必須在原料上進行精簡,傘骨越做越細,產品質量根本無法保證。這樣一來,在不少國家,很多中國傘具成為了廉價、低端、質差產品的代名詞。
  而生產自己的品牌後,蕭清江很快改變了生產和質量控制策略——傘骨加粗加厚,傘布也選擇質優環保型的,傘柄也要求新求優。蕭清江說,做品牌,不求一時之利,而是要立足長遠,做附加值與長線投資。
  沒想到的是,這些東石傘企的品牌輸出,很快就出了成效。
  王清鴻告訴記者,過去貼牌生產,由於產品質量不高、附加值低,一個貨櫃的雨傘有時只能賣3萬美元左右,一把雨傘,賣價徘徊在1美元左右。現在主推自己的品牌,由於質量與檔次大幅提高,一個貨櫃,售價通常在16萬-20萬美元之間,一把雨傘售價超過5美元。
  同樣的情況在其他自主品牌的傘具企業中也開始出現。蕭清江認為,目前在俄羅斯、南美、北美市場上,來自東石的雨傘,質劣、價廉的形象正在全面扭轉。
  為了激發國外銷售商銷售東石傘企的自有品牌傘具,不少傘企還投入資金,在銷售國家和地區進行品牌推廣和品牌運營。
  “我們的品牌傘利潤率在10%左右,我們拿出5%用作廣告費和品牌推廣費,2%左右返利給當地的經銷商和銷售商。雖然利潤所剩不多,但是一定要這麼做,我們必須先撬動和打開當地的中高端傘業市場。”王清鴻說。
  在品牌輸出策略下,一扇扇國外市場的大門,正朝東石傘業打開。
  轉移之惑
  踏上轉型之路的東石傘企,也並非一帆風順。他們開始集體遭遇一個最大的煩惱——缺工。
  在集成傘業有限公司,記者看到,原本生產傘具的工廠車間,如今換成了一條條無紡布生產線。集成傘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文集坦言,公司之所以轉型生產無紡布,乃是不得已而為之,最大的原因就是缺工。
  黃文集告訴記者,傘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,多數工序都是靠手工完成,機械替代性很差,無法實現大規模提高自動化率。而現實卻是,東石一帶的勞動力成本逐年攀升,成為企業無法承受之重。
  “從2008年到現在,基本上每年工人工資都上漲20%左右,企業難以承受。更要命的是,即便你漲了這麼多工資,還是招不到足夠的工人。”黃文集無奈地說,而生產無紡布卻大不相同。由於無紡布行業屬於資金與技術密集型行業,用工少,用工量是傘業的十分之一,企業不用擔心招工問題。
  記者環視四周看到,偌大的無紡布車間,只見機器轟鳴,現場操作的工人並不多見。
  負責招工的鴻盛公司行政經理丁敬堂告訴記者:“這幾年,幾乎一年到頭都在招工,但是年年招不滿。工人工資每年上漲20%以上,現在熟練工人月平均工資在4000元以上,但是招工依然沒有起色,一年比一年難。”丁敬堂介紹,目前公司只有工人800多人,常年需求是1500人左右,缺口600人。
  記者瞭解到,其他傘企的缺工情況,也大抵如此。面對不可扭轉的缺工局面,一些傘企也開始謀劃轉移。
  蕭清江告訴記者,今年年初,東石傘業協會組織了數十家傘企負責人,啟動了東南亞辦廠考察之行。考察後,他們發現,與晉江相反,東南亞的柬埔寨、越南、老撾一帶的勞動力價格要比晉江低得多,這些地方的勞動力優勢正在凸顯。
  “這些地方,工人的月薪普遍在120-180美元,而相比之下,國內工人月薪動輒4000-5000元,這種反差,一下子就提起了我們前往當地辦廠的興趣。”蕭清江說。
  而事實上,在東石傘企中,已有赴東南亞辦廠的先行者——集成傘業。
  去年年底,受東南亞低勞動力價格的吸引,集成選擇到柬埔寨首都金邊郊區辦廠。由於招工順利,集成在金邊的工廠於今年5月就順利投產。然而,集成傘業董事長王文集對企業運行並不樂觀。
  儘管柬埔寨的工人工資低,但是集成公司很快發現,除了工人工資,這裡其他的成本很高。由於柬埔寨當地缺乏傘業產業鏈配套,傘骨、傘布、傘尾,傘柄、傘珠都得從晉江總部運過來的,經廈門港,到越南,然後轉運到柬埔寨金邊。
  “昂貴的物流費,加上各類通關費、海關服務費、道路收費等,總的算下來,柬埔寨的生產成本,只比國內稍低。”黃文集說。
  而一個更殘酷的事實則是,近年來,由於中國、日本甚至歐美大量企業涌入柬埔寨辦廠,當地的工人工資也在“水漲船高”。
  “走出去辦廠,需要勇氣,但是能在當地長久地生存下來,也並不容易,要經受一番考驗。”黃文集說。
  晉江經貿局副局長林永紅認為,以勞動力為主的各類要素的持續漲價,尤其是缺工,對傘具這樣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影響特別大,單純的產業轉移並不能從根本上化解企業的發展困境。唯有以產業轉型、企業創新、品牌打造等手段為基礎,全方位提升產品的附加值,更努力深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,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方能闖出一片新天地。  (原標題:轉型與轉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p95wvlrm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